3月30日,记者走进纳雍县姑开乡永德村时,阵阵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
村里,到处是忙碌的春耕现场。
茶山基地里,当地村民们正在采摘清明前的最后一批翠芽;茶厂里,工人师傅们正在忙着制茶。
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该乡积极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助推脱贫攻坚,在深度贫困村永德村,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是该村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典范。
村民:“小康路上,茶香相伴”
永德村全村共有贫困户208户1017人,2013年引进山外山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种下高山生态有机茶3200亩,为产业脱贫攻坚路铺下基础。
去年,永德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开始在精准脱贫上发力。
一组组数据体现了茶产业的发展给永德村带来的变化。
“茶园采茶季,每天务工人数200至300人,每人一天采2至4斤,收入在100至200元之间。”
“发动永德村78户贫困户400余人参与,发展茶产业种植面积5700亩,每年解决1.5万个用工人次……”
可喜的成绩和潜力巨大的产业前景,坚定了永德村发展壮大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现在,永德村的茶产业面积已扩大到5700亩,可采摘面积达2700亩。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周边群众不断脱贫致富。
25岁的村民李玉琴家在茶园附近,每当茶园采茶除草的时候,她都会到茶园务工,找点零用钱,每年可在茶园挣得5、6千元的务工费。
据了解,茶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严格的种植管护技能。
永德村的群众在茶园的收入来源初期主要靠务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懂技术会管理的人越来越多,茶园管理技术日臻成熟,生产质量也更上一层楼。
家住永德村竹林组的村民张贵林,2013年开始在茶园务工,从普通工人不断成长,现在已是茶园的技术能手,固定收入也从当初的每月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月均5000元。在永德村的产业脱贫攻坚战中,张贵林成为该村茶产业发展的技术管理骨干。
“我们希望村民们都能像张贵林一样,懂技术,会管理,在新时代转型成为术业有专攻的新农民,那时就不愁产业的发展,不愁村民们不脱贫致富。”该乡人大主席吉庆富这样说。
按照当地村民们的话来说:“小康脱贫路上,一路茶香陪伴,好不惬意”。
公司:让更多的村民依靠“一片叶子”致富
山外山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22个从农民转型为专业技术管护工人的当地群众正在茶叶加工厂里进行茶叶分等和杀青等工作。
“他们是公司培养出的第一批茶产业技术‘新农民’。”该公司负责人李光举笑着介绍说。
李光举是该乡离岗创业人员,在家乡永德村创建茶园发展茶产业时,通过实地考察、钻研书籍和网上学习等形式,不断学习茶叶知识。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茶叶种植、管护和加工的行家里手。
在李光举的引领带头下,永德村的茶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姑开乡发展茶产业,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公司开发的彝岭苗山茶品首次加工就供不应求,创收150多万元,多次在省、市各种茶赛中获奖。截至目前,共获得了8项金奖和11项二等奖,享誉省内外。
“投身于脱贫攻坚战,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要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谈到引领群众发展茶产业,李光举这样说。
目前,李光举在永德村领办创办的山外山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共有茶园基地2个,用工范围覆盖了姑开乡4个村28个村民组,每年的用工在1.5万人次左右,每年付给工人工资在110万元左右。
党委政府:做大做强茶产业,走生态经济脱贫致富之路
3月30日清晨,一场春雨刚过,永德村茶园基地上云蒸雾绕。村民李红梅和周边群众一大早便来到茶园基地采摘明前茶,不时哼出几句欢快的山歌。
在山歌与茶香中,一幅充满和乐生机的产业发展景象在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
建成卓有成效的山地高效生态茶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村美民富,是永德村定下的产业发展基调。
永德村今年建成高山生态有机茶园面积2500亩。覆盖贫困户280户1700余人。
提到采茶,李红梅和采茶群众异口同声地介绍:“采茶每天轻轻松松就能赚一百多元,兼顾了家庭,比在外打工好多了。”
据了解,像李红梅一样在茶园里长期务工的村民,每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多的每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在大水沟茶园基地,贫困群众吕强正在管理自家的8亩茶园。吕强去年加入村上的合作社,签了合同种下了8亩茶树,合作社为其提供种植和管护等技术指导,到采青时合作社保底收购,自己可以看价售卖,不愁销路。
据了解,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该村目前已发展茶叶种植户220多户,合作社向茶农保底收购价单芽茶青100元一斤,一芽一叶茶青30元一斤,亩产值在三四万元。
“永德村的高山生态有机茶种植面积今年已扩大到5700多亩,茶产业是扶贫致富的生态绿色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合作社和公司会带动更多的村民种茶,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走一条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吉庆富说。
|